“看見了!很清晰!”惠安的張先生揭開眼前的紗布,看著手機上的小字,一臉興奮。
原本面對面看不清人臉,手捧手機看不清文字的他,之所以能重見清晰視界,歸功于惠安惠光愛爾眼科醫院院長王杰鋒為他開展的一臺目前全球先進的白內障手術。
醫生名片
王杰鋒,惠光愛爾眼科醫院業務院長。
畢業于武漢大學醫學院,從事眼科臨床工作20余年。擅長白內障手術、尤其在屈光性白內障、復雜性白內障及各類功能性人工晶體植入術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轉變患者觀念,眾多群眾慕名來治療。
白內障是致盲性最高的眼病,在60-89歲老人中發病率高達80%。早發現、早診斷、早手術治療,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早年間民眾健康意識淡薄,許多人認為吃藥、滴眼藥水就能治好白內障,以至于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曾最讓王杰鋒院長惋惜的,莫過于當地一名年近八旬的白內障患者。來院治療時,老人已出現眼底出血,不僅眼痛難忍,還伴隨頭痛欲裂、惡心嘔吐的癥狀。
“原以為年紀大了,得了頂多就是瞎,哪想到不治療后果這么嚴重。”倔強的老人后悔不已,嚴重而不可逆的傷害最終讓老人失去了眼睛。
許多類似的患者讓王杰鋒院長痛心疾首。
為此,2012年,王杰鋒從廈門公立醫院回到老家惠光眼科醫院(惠光愛爾眼科醫院前身)后,開始主攻白內障手術。看診、手術同時,他積極做好科普宣教,提升大眾認知。
觀念改變的家鄉父老逐漸在王杰鋒的幫助下重現光明,其中不乏失明十多年的百歲老人。
秉持著“治一個病人就要出一個精品”的信念,王杰鋒院長在群眾心中豎起了口碑,他不僅留住了縣城的患者,還將在港、澳工作的老家人和當地華僑吸引回來,惠光愛爾眼科醫院的年手術量甚至超過了不少市級醫院。
用眼需求日趨多元,白內障手術進入“屈光時代”
對于眼前的成績,王杰鋒院長并未滿足。近年來,他明顯感到,許多患者已不滿足于僅追求復明:較年輕的患者會提出術后要遠、中、近都能看得清,而中老年患者也希望術后能開車、看書、畫畫、攝影……
與時俱進的王杰鋒院長開始鉆研屈光性白內障手術。它能在去除混濁晶狀體、提升視力的同時,解決近視、散光和老視等問題,從而提升術后視覺質量。
數據顯示,2021年,45-64歲患者中有近四成國人選擇做屈光性白內障手術,患者需求已從“看得清”向“看得好”轉變。
得益于眼科領域高新技術的進步和人工晶狀體的升級,單焦點、雙焦點、多焦點等各種類型的功能性人工晶狀體不斷涌現,為患者術后視覺質量優化提供了多種選擇,白內障手術進入了“屈光時代”。
就在前不久,國內首個具備非衍射型波前重塑技術的景深延長型人工晶狀體Vivity的應用,讓患者的術后體驗感又提升了一大步。40多歲的張先生就成為泉州首個“吃螃蟹”的人,在惠光愛爾眼科醫院成功植入這款人工晶狀體。
泉州首位患者“吃螃蟹”,術后遠超預期
“他之前有眼外傷,以往術后視力最多恢復到0.6-0.8,但這次右眼術后第二天,遠中視力均達到1.0,近視力達到0.8,遠超預期。”為張先生主刀的王杰鋒院長興奮地說。
更興奮的是張先生。此前他的視界一片模糊,特別看手機,即便字號調到最大,文字仍看不清。在老家人的推薦下,他專程從工作地貴州奔赴千里回到惠安,前往惠光愛爾眼科醫院求醫。
考慮到張先生有眼外傷,且有看遠中近距離的需求,王杰鋒院長為他選擇了Vivity人工晶狀體。相較其他人工晶狀體,它的適應人群更多,能滿足本不適合植入多焦點晶狀體的眼底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人群。
術后,拆開紗布,張先生非常滿意。原本還存有一絲疑慮的他馬上預約了左眼手術,且術后視力較右眼更好。
“這款晶狀體的優點是增加景深設計,使患者在保留遠視力的條件下獲得理想的中間視力。而且它能形成連續擴展的焦距,讓患者能夠享受連續的視覺范圍。”王杰鋒院長說。
值得一提的是,新款人工晶狀體幾乎不會帶來光暈、眩光等視覺干擾,患者術后在明暗光線下不戴眼鏡,均能看清遠、中距離物體,且有良好的近視力。
隨著時代發展,白內障手術更趨向個性化定制,滿足患者對更高視覺質量的追求,為惠安鄉親們帶來國際前沿的診療技術,正成為“光明守護者”王杰鋒院長的更高人生目標。(通訊員 王杰鋒 林亮亮 )
正確答案: 腦供血不足 答案解析: 站起來頭暈是由于短暫的腦供血不足引起來的,當由臥位變為直立位時,由于重力的作用使靜脈擴張、靜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回到頂部
電話:0595-28985153 傳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田安南路536號五樓
CopyRight ?2019 閩南健康網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10 閩公網安備35050302000974